当前位置:首页 > 消费 > 正文

港股“商业航天第一股”要来了? 国星宇航拟募资加强“AI卫星”研发

  • 消费
  • 2025-02-07 21:20:05
  • 4

  每经记者 胥帅    每经编辑 梁枭    

  A股已经有“商业航天”上市公司,而港股市场尚未出现。如今,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星宇航)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冲刺港股“商业航天第一股”。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按2023年的收入计,中国从事卫星相关业务的前十大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占从事卫星相关业务的所有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总收入的约49.4%,其中公司排名第八,市场份额为1.9%。与传统卫星不同,国星宇航核心产品分为两类,一是AI应用卫星:搭载AI载荷,实现星上数据实时分析与处理,提升遥感效率;二是AI智算卫星,利用太空边缘计算技术,为地面及飞行器提供算力支持,推动“天数天算”(太空数据在轨处理)。

  从其募资用途来看,国星宇航将提升研发能力,加强在AI智算卫星的研发力度。

  近日,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国星宇航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冲刺港股“商业航天第一股”。这家成立于2018年的企业,以“AI+卫星”为核心技术路线,试图在天地一体化基础设施的蓝海中开辟新赛道。

港股“商业航天第一股”要来了? 国星宇航拟募资加强“AI卫星”研发

  从财务数据来看,国星宇航报告期(2022年、2023年、2024年前三季度)收入持续增长:2022年为1.77亿元,2023年为5.08亿元;2023年前三季度为1.06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为2.37亿元。但由于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持续投入研发和设备升级,公司仍处于净亏损状态,同期净亏损分别为9090.7万元、1.39亿元;1.11亿元、2.14亿元。另外,公司报告期来自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3.9%、56.1%、92.7%,最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为49.2%、21.5%、73.0%。

  招股书显示,国星宇航致力于研制商业卫星,保证稳定的运营管理,并根据客户广泛场景应用需求提供星基解决方案。公司核心技术包括适配太空环境的AI应用卫星研制技术、基于型谱化卫星平台的整星快速定制、基于灵境引擎的遥感数据自动化空间升维技术及基于高功率平板式卫星平台的AI智算卫星研制技术。

  目前,全球商业航天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国内,国星宇航面临着来自众多同行的竞争。与竞争对手相比,国星宇航擅长AI与商业航天融合。在市场份额方面,按2023年收入计,国星宇航在管理完整卫星产业价值链的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二。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国星宇航核心产品分为两类,一是AI应用卫星,搭载AI载荷,实现星上数据实时分析与处理,提升遥感效率;二是AI智算卫星,利用太空边缘计算技术,为地面及飞行器提供算力支持,推动“天数天算”(太空数据在轨处理)。截至2025年1月,公司已自主开发4颗AI智算卫星、4颗AI应用卫星,并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7颗卫星,完成13项太空任务。

  德邦证券认为,算力上星可能为卫星互联网提供商业闭环,但需要突破载荷与电气系统技术瓶颈。另一方面,卫星制造与发射成本高昂,需要进一步规模化生产。

  对于国星宇航这类企业来讲,研发投入是支撑其构建护城河的关键。公司报告期内研发开支占比颇高:2022年、2023年、2024年前三季度研发开支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5.8%、10.5%、44.2%。

  此次港股IPO,国星宇航计划将募得资金用于多个关键领域。首先是建设用于卫星研制的深圳中心;其次是提升研发能力,扩大研发团队,加强在AI智算卫星的研发力度;还计划用部分资金寻求战略投资及收购机会;剩余资金用作营运资金和一般企业用途。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从募资用途来看,公司处于第二阶段的发展节点。在第一阶段,也就是2022年前,公司主要攻克星上AI技术应用难题。第二阶段,即2023年到2027年,期间涉及卫星遥感数据从二维向三维转变。

  国星宇航并不算中国资本市场的“商业航天第一股”,同其业务模式类似的航天宏图(688066.SH,股价19.56元,市值51.11亿元)已经在科创板上市。航天宏图曾在去年半年报中提及业务风险:卫星应用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持续升级及创新是业务不断发展的驱动力。若公司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公司技术升级与研发失败,公司技术未能及时形成新产品或实现产业化,则难以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将会对公司的业务拓展和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有话要说...